|
|
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旅游景点 > 黄屯老街

黄屯老街

关键词:庐江旅游,龙桥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庐江城市在线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ahlj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4042

    已有1网友参与纠错

    始建于唐朝的庐江黄屯老街,至今已有1千多年历史。青条石的街沿,鹅卵石的街面,青瓦粉墙的街市,每隔三四间铺子,屋顶上便高高隆起一道道防火墙。自然翘起的墙头上,几缕枯黄的蒿草,随风瑟瑟摇曳着。凉风中,茶馆、药店、铁匠铺……早已挂上了各家各户的幌子。透过通红的炉火,丁丁当当的打铁声,惊了满街生意人的如意梦。
    早起开门的两个伙计,相互点点头,算是打个招呼,其实门对门不过6尺远。系着围裙的女人们,挎着淘米箩,拎着竹篮子,穿过深深的水巷,早早下河去了。
    河埠码头旁,乡下粜米的、卖鱼虾的……船上船下忙着,大都刚上岸。有二三只小船,办完事匆匆往回赶。街上,货郎摇皮鼓的叫卖声,馆子里跑堂的吆喝声,买卖人大嗓门的招呼声,乱哄哄的。山里挑草上街的,把草卸在上街头的草场上,圩里挑米上街的,把米兑给下街米行里,都一头钻进茶馆里去了。
    黄屯老街,俨然是古徽州的某一条街巷,是一本翻开的咿咿呀呀的古书。老街人也一向以古徽州移民自居。
    据老辈人说,很久以前,“长毛”起事,黄屯土著居民跑反,逃的逃、杀的杀,方圆几十里,鲜见人烟,唯一幸存的是一户邢氏人家。以后陆续有吴、朱、陶、鲍、叶等十姓人家从皖南或江南迁至此,安家落户,繁衍生息。
    下茶馆是老辈人传下来的生活方式。那些土生土长的大爷二爷,早起之后,捧一把茶壶,讲究的端着紫砂壶,到馆子里叫上3个大饺子,边吃边谈,如“盘头剃头活捉,朱三饺子空壳,江家挂面麻索”之类的侩文,周围听讲的,常常会心一笑。笑话终归是笑话,大家津津乐道的还是大饺子,黄屯大饺子皮薄馅真,脆酥爽口。爱喝两口的,怀中还揣着一只酒壶,就着大饺子,自斟自饮;遇到挑山货上街来的老主顾,还要叫上一两样下酒的小菜,如香菜、咸肫之类的,相互劝饮。
    早市热热闹闹的。十四五岁的朝奉们学着东家的本事,早早地站在铺子里守市,张张笑脸赢人。
    老街原是东西走向的半边街,不知何故,早些年灾祸连连,尤其是火患。民国三十二年(1943年)的一场大火,几乎将整个老街吞噬殆尽。后经一过路高人暗中指点,老街人方知是街向的风水出了问题。从此,老街改变了走向,由东西向变为南北向。
    未能改变的是水灾、战乱和匪患。每处春夏之际,山洪暴发,街面上水汪汪一片,上下街两条水巷,就像开了闸门的水渠,哗啦啦水声一片。那些嫁到圩里的街上姑娘们,赶紧让姑爷们划船上街来看看。
    早些年,躲壮丁成了老街人的一大心病,40岁左右的男人大都无奈地留起了胡子。老街上有朱、何、陶、鲍四大问事,碍于本乡本土的情面,对于此项重任,也是无可奈何。偶尔,受人之托,还要为错抓的壮丁出面说情。
老街人最怕的,是出没于杨柳水乡的土匪。每每土匪来袭,关闸上的了望人便关闸、敲锣,听到锣声的生意人便纷纷闭门。由于担惊受怕,老街上的姑娘未到十五六岁,大都早早嫁人了。
    老街是闻名十里八乡的竹器之乡。位于庐东南山区和水乡交接处的老街,周围群山环抱,山峦叠翠,竹木葱茏。独特的地理环境,促进了当地商业和手工业的异常发达。老街大多是商人和手艺人,尤其多的是加工竹器的手艺人。他们大都住在街边,打垫子、扳竹床,大老远的人们都知道:本钱轻,上黄屯。
    老街人最自豪的是黄屯龙灯。农历正月里,是老街人最闲的时候,舞龙灯便成了老街人的头等大事。每年腊月,牵头人便早早地通知各家各户出钱凑份子,扎龙灯。龙灯分老龙和子龙,青壮年舞老龙,还要请街上最有名望的老人牵龙须;十五六岁的孩子舞子龙,子龙舞到那家,那家的主人便要放爆竹,算是接灯,末了还要包上一些喜钱,以祈求来年的好运。
    老街人很重视读书。从逢年过节的风俗中,老街透出的是一种浓酽的文化气息。农历大年三十,吃过年饭的第一件事,便是当家的写拜年贴,孩子们结伴,窜到大街小巷,从各家各户的门缝里送帖子,上面大都写一些吉祥的话,并注上当家的姓名。农历正月初一,家家户户的读书人早早起来,出门看对子,评对子。哪年哪月哪家,春联的字体如何,联文的意思如何,是老街人常谈常新的话题。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1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其他旅游景点信息

电话:18911648573 传真:18911648573 邮箱:627527792#qq.com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